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0篇
  免费   289篇
  国内免费   372篇
测绘学   202篇
大气科学   382篇
地球物理   413篇
地质学   499篇
海洋学   337篇
天文学   33篇
综合类   110篇
自然地理   31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170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浙江雁荡山地区晚中生代火山-沉积岩系地层归属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雁荡山地区晚中生代火山-沉积岩系的地层归属,存在磨石山群和永康群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本文在详细分析对比了该区与浙东南磨石山群和永康群的地层层序、岩相组合、接触关系,古生物组合,同位素地质年龄,Nd同位素体系特征以及火山构造类型等方面的资料,认为除原划为永康群盆地外,仅桥下地区有面积不大的永康群,其余均为早白垩世早期的磨石山群,而不是早白恶世晚期至晚白垩世早期的永康群.特别是在永嘉枫林村北,首次发现并证实了不整合覆于震旦系浅变质岩之上的大爽组地层,为浙东南沿海晚中生界火山-沉积岩系的划分对比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92.
A method is presented for determining the goodness‐of‐fit between measured and calculated structural response signals. The method is termed as the frequency domain error (FDE) index, which is a value between 0 and 1 where zero indicates a perfect correlation. The FDE is calculated from the Fourier spectra of the measured and calculated waveforms, using a relatively simple calculation procedure, readily implemented using standard fast Fourier transform (FFT) libraries. The FDE is demonstrated herein using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problems: simple harmonic waves, a large number of earthquake response simulations, and a set of limited simulations. Along with the FDE concept, effective methods for displaying the results are presented.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3.
对我国GIS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从专业设置,教学培养计划,专业核心课程三个不同层面,对我国理学、工学两大学科领域内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作了对比与分析,旨在为我国跨世纪GIS教育与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994.
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中,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属于基础调查,地理国情监测属于专题监测,两者之间有差异也有联系。本文立足于两项调查监测的属性表达角度,分析了两者分类指标对应关系,比较了重点要素采集方法的异同,最后从对比分析结果中提炼两者在属性表达方面的相互关系,为今后两者的融合应用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995.
利用位于九华山不同海拔高度上测站和自动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对比分析雾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地形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年平均雾日平地区为19 d,低山区为82 d,半山区为145 d,高山区为110 d,平地区雾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山区雾日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平地区的雾主要出现在秋季和冬季,山区的雾多发生在春季和冬季;平地区雾日10月-次年1月出现频率较高一些,山区雾日的高值出现在3月,低值出现在7月,1-4月山区雾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平地区;平地区和低山区最易生成雾的时间在05-07时,半山区和高山区在04-08时;平地区和低山区的雾主要在08-10时消散,半山区和高山区主要在09-11时;半山区雾的平均持续时间和最长持续时间均大于其他区域,高山区雾的最短持续时间仅有0.2 h;未饱和湿空气随气流进入喇叭口后,受到上升运动的作用,气团抬升冷却,在喇叭口底部区域水汽达到饱和而形成雾;地形逆温的存在提供了稳定的层结条件,对雾的形成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山区风场的辐合作用有利于雾的形成和维持.  相似文献   
996.
Climate variability is an important inherent characteristic of climate and it varies on all timescales. Through examination of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on multiple temporal scales at 63 stations over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TP) during 1960-2008, we find decreasing trends in daily and intraannual temperature, especially in cold seasons (autumn and winter). These changes are more sensitive than those in the eastern China coastal region at the same latitude and indicate an asymmetric change of temperature, with hourly, daily, and monthly trends in cold periods stronger than those in warm periods during the recent years. The variation of interannual temperature is complex, showing an increasing trend in autumn and winter and decreasing trend in spring and summer, which is similar to those in the northern polar region. The changes of multiscale variability of temperature are mainly related to changes of atmospheric water vapor, cloudiness, anthropogenic aerosols, monsoon-driven climate, and some local factors. To find the influences of local conditions on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we analyze the effects of altitude, topography, and urbaniz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elevation is strongly and positively related to 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 (DTR) and slightly positively related to interannual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IVT), but intraannual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shows no clear elevation dependency. Topography and urbanization also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multiscale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Finally, strong relationships are observed between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on each scale and different extreme indices.  相似文献   
997.
基于LAPS分析的WRF模式逐时气温精细化预报释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白永清  林春泽  陈正洪  祁海霞 《气象》2013,39(4):460-465
为了满足湖北电力和华中电力系统对逐时气温预报的需求,开展气温精细化预报服务,基于局地分析预报系统(LAPS)分析融合的WRF模式精细化数值预报产品,对2011年4月1日至7月20日湖北省内及周边区域站点的逐时气温进行精细化预报释用.比较几种模式释用方案,结果表明:WRF模式预报趋势较好,预报准确率评分50%左右,日间08-20时预报误差小于夜间,最高气温(Tmax)评分54%,最低气温(Tmin)评分为44%.通过模式释用,提高了预报准确率,可使预报评分提高到60%~70%,对Tmax评分达到57%,对Tmin评分最高达到74%.分时刻建立MOS方程能够有效降低夜间20-07时的预报误差.将实况最高气温引入Kalman滤波方程能进一步提高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998.
山东省三次暖切变线极强降水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杨晓霞  吴炜  姜鹏  徐娟  胡顺起  刁秀广  高留喜  王文青  华雯丽 《气象》2013,39(12):1550-1560
应用加密观测、常规观测、卫星云图和雷达探测的资料及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对山东省三次极强降水天气进行了诊断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低层暖式切变线和500 hPa西风槽是三次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强降水前低层大气高温、高湿、对流不稳定,有较高的对流不稳定能量。低层暖式切变线辐合和暖湿平流产生的上升运动与地面辐合线附近产生的上升运动相叠加,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对流,造成强降水。较强的风垂直切变使得对流有组织地发展。强降水期间,中高层弱的干冷空气侵入,使得对流不稳定加强,中高层具有高位涡的干冷空气入侵诱发低层中尺度涡旋发展, 辐合上升运动加强。低层暖湿气流螺旋式辐合上升与中高层入侵的干冷空气相遇,水汽凝结率增大,降水强度增强。中高层干冷空气侵入的时段与极强降水的时段相对应。有利的地形对局地短时极强降水有重要作用。低层暖式切变线和500 hPa低槽的位置、强弱不同,中高层冷空气的强度和入侵路径不同,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内部结构和移动方向不同,造成强降水的地理位置和强度不同。  相似文献   
999.
经过国内学者和WMO的评估,GTS1-2型探空仪需要进行技术改进以适应高空气象观测业务的发展需求.2012年,GTS1-2型探空仪在原体制基础上进行了技术改进(暂命名为GTS1-2A型).2012年8月在阳江探空站开展比对试验,试验结果表明:GTS1-2A型探空仪夜间温度测量性能良好,系统误差在-0.3℃以内,标准偏差总体上在0.2℃左右;日间温度除探测中高层和出入云时外,系统误差整体上在-0.3℃,标准偏差整体上在0.4℃以内;气压除近地层有约-1.5 hPa的系统误差外,整体上系统误差和标准偏差小于GTS1-2型探空仪,尤其标准偏差在全量程范围内在0.7 hPa以内;GTS1-2A型探空仪湿度测量结果与RS92型探空仪一致性较好,灵敏度明显优于GTS1-2型探空仪,系统误差和标准偏差整体上均在10%RH以内.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新一代雷达拼图资料,探究了2017年5月初四川盆地东北部一次突发性暴雨事件的影响系统及动力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事件的主要影响系统有中纬500 hPa东移低槽、西伸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流层中低层的西南低空急流以及低层切变线。大尺度的低空急流与中小尺度的山区低空急流的叠加使四川盆地东北部形成正涡度柱和低层强辐合柱的动力耦合,低空急流最大风速出口辐合上升区与地形的辐合抬升作用叠加形成盆地东北部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成为山地暴雨突发的动力触发条件,因低空急流建立的位势不稳定层结构成暴雨的热力条件。冷空气自低层逐渐向高层侵入是暴雨第二阶段增幅的主要原因。盆地东北部地形是本次暴雨的另一个增幅因子,其对暴雨过程中垂直上升运动有加强作用,秦巴山脉迎风坡的抬升作用对暴雨第一阶段的降水量贡献较大,青藏高原东麓背风坡的辐合效应对第二阶段降水量贡献较大。此外,盆地东北部山地对东移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有阻挡作用,使其停滞并旺盛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